2020-07-2816537浏览
7月27日,恒大健康(00708)发布公告宣布,该集团更名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汽车。
公告称,本集团正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已构建覆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先进整车制造、汽车销售及智慧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各关键环节拥有世界顶尖的核心技术,并实施全球一体化研发模式,在中国、瑞典、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协同研发,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鉴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本集团最重要的业务,董事会建议本公司之名称更改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China 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Group Limited」,简称「恒大汽车」。董事会认为,建议更改名称符合本公司及股东之整体利益。
《出行财经》认为,恒大健康更名为恒大汽车标志着其主营业务已经从健康业务转向汽车相关业务。此次改名也只是恒大造车计划更大动向的前奏。
恒大冰泉的警示
受今年来新能源股被资本市场看好以及特斯拉股价飙升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恒大健康也应声走高。截至发稿前,恒大健康报收28.8港元/股,总市值为249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51亿元),逐渐逼近中国恒大2761亿港元的总市值。
资料显示,恒大健康是恒大集团旗下以健康养生谷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以会员制为服务模式,提供多层次分级医疗、全龄化养生、高精准健康管理、多元化养老等服务的综合大型健康产业集团,2015年5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据了解,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旗下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方面是健康管理分部,截至去年底,在全国落地了23个“恒大养生谷”;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分部。从2019年年报看,养生空间收益为49.48亿元,医疗美容及健康管理收益2659万元,而新能源汽车收益为6.6亿元。因此,从营收来看,依旧是依靠健康业务。
而恒大健康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净亏损33.1亿元人民币,亏损幅度同比增加了近一倍。2018年至现在,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已经总计亏损超50亿。恒大健康管理层表示,新能源汽车业务出现亏损主要因为处于投入阶段。
在跨界入局造车之前,恒大就有过诸多跨界经历,其中最著名的失败案例非恒大冰泉莫属。而恒大冰泉的失败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警示。
2013年11月10日恒大集团在广州总部举行恒大冰泉上市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进军高端矿泉水市场。此后,恒大集团斥资60亿元用于恒大冰泉品牌的营销。
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却没有给恒大冰泉带来相应的市场回报。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5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480万元、9.68亿元和2.8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2亿元、-28.4亿元和-5.55亿元。
2016年9月28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宣布出售旗下粮油、乳制品及矿泉水(包括恒大冰泉)非主营业务,总代价为27亿元。3年巨亏40亿的恒大冰泉自此退出历史舞台。恒大冰泉注定不能承载许老板在矿泉水市场里纵横捭阖。曾经,许家印表示要在三年内做到三百亿的销售额,最后却潦草收场。20天13亿的广告费,一个月铺下去20万家终端,订货会宣称拿到57亿订单,三年做到300亿销售额....已然成为笑谈,能做成地产全球第一,也能做成足球全国五连冠,亚洲俱乐部第一,却还是卖不好一瓶水。
恒大冰泉定位高端饮用水,它的失败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产品价值与品牌价值的关联极大,仅靠大规模的营销并不能迅速树立品牌价值,要提升品牌价值还得依靠产品带来的正面效应。而恒大将营销房产的那一套移植在矿泉水品牌营销上的经验也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么这次从健康业务向汽车业务的转变能够取得成功吗?问题的核心其实可以来得更直接:恒大冰泉失败了,恒大汽车能成功吗?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恒大汽车计划三年内投资450亿元,除中国之外,还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10大整车生产基地,并配套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且整车基地计划2—3年内年产规模超过100万辆,要在10-15年内,年产规模超过500万辆。如此豪言壮志,听起来好似恒大冰泉“复活”。
不要说年产100万辆,我相信就恒大的实力而言,即使是年产1000万辆也绝对不在话下。问题在于这样大的产辆规模要如何销售呢?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已经逐渐进入存量市场,疫情放缓后虽然车市有了一定程度的回暖,但并非意味着车市之春的回归。在未来,恒大旗下的恒驰汽车上市之后不仅要与占据庞大市场份额的日系德系车竞争,还要与与实力日渐增强的自主同台竞技。如果恒大真的能撬动市场,完成高额销量的目标才能真的被称作“奇迹”。而在健康领域取得成功的恒大健康,能以自身现有的营销理念撬动中国汽车市场吗?
因此,为了不再在造车之路上重蹈覆辙,恒大汽车必须进行反思并制定富有成效的营销策略,而更重要的则是提升自身产品的硬实力。毕竟汽车并非矿泉水,不是一口就能喝光的饮用品,造车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对于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汽车仍属于耐用品,而非身份证明的奢侈品。
易名恒大汽车,标志着恒大的造车之路向前更进一步,“豪横”的买买买之路在事实上缩短了恒大与传统造车企业的技术储备与经验积累的差距,但如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力才是恒大的难题。毕竟,在新车还未上市之前市值就飙升至2000亿元级别的造车企业也仅恒大汽车一家,决定恒大汽车成败的关键仍在于产品。
造车的底气
入局造车之前,在汽车领域恒大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当然,除了钱。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尤其是前期投入巨大的造车企业,资金乃生命之源。于是,凭借着强有力的资金后援,恒大用钱砸出来了一个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
在于贾跃亭执掌的法拉第未来分手之后,恒大决定另起炉灶,开始自主造车之路。
从2019年1月起短短半年时间,恒大就完成了销售、电池、整车制造、电机、超跑研发、工厂用地于一体的汽车体系布局,可谓汽车工业中的奇迹,也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声“有钱真好”。如此豪横且大手笔的投资收购计划显示出恒大入局造车领域的信心,也使恒大健康的主营业务由健康相关业务向汽车相关业务逐渐倾斜。
2018年9月23日,中国恒大(03333.HK)公告称,恒大集团与广汇集团在2018年9月21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在汽车销售、能源、地产、物流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合约,恒大集团将总计斥资144.9亿元,持有广汇集团40.964%的股权,成为这家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经销与服务集团、中国最大的豪华乘用车经销与服务集团、中国最大的乘用车融资租赁(汇通信诚租赁有限公司)提供商及中国汽车经销商中最大的二手车交易代理商的第二大股东。
自此之后,恒大开始了一路“买买买”的模式。
2019年1月15日,恒大集团旗下恒大健康(HK.0708)发布公告,以9.3亿美元成功并购一家总部位于瑞典的全球性电动汽车公司NEVS(即国能汽车)的51%股权,并获得多数董事席位;1月24日,恒大健康公告,以10.6亿入主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持股58%成第一大股东;随后,恒大作价1.5亿欧元(约人民币11.5亿元)入股科尼赛克,另斥资1.5亿美元(约人民币10.1亿元)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项目公司,被授权使用科尼赛克的技术专利和品牌。
2019年1月25日,恒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同年2月20日更名为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信息显示,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独资),注册资本为20亿美元。
在此后的半年时间内,恒大还收购了湖北泰特机电70%的股权;全资持有荷兰轮毂电机企业e-Traction;入股英国Protean轮毂电机公司。此外,恒大还与国家电网成立了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双方各持股50%。合资公司聚焦社区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智能充电桩销售等业务。此番合作标志着恒大“整车研发+三电系统+营销渠道+智慧充电”在内的全产业链进一步巩固升级。
除此之外,恒大还于2019年6月11日和6月15日分别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和沈阳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恒大将在广州市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将斥资1200亿元在沈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
在随后的9月25日,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与全球顶尖的汽车工程技术龙头企业,在深圳恒大总部举行研发设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步研发15款新车型。
11月12日,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在广州召开。许家印在透露,恒大在新能源汽车的三年投资预算是450亿。
进入2020年,恒大于6月10日宣布斥资3.795亿美元收购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EVS)剩余股权,至此,NEVS将正式成为恒大健康100%控股的子公司。此外,恒大还于今年的7月8日和7月10日分别斥资10亿元和5亿元成立了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及恒大新能源汽车(广西)有限公司,均由恒大新能源汽车全资控股。
据统计,自2019年1月起,由恒大新能源汽车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已达到35家,投资总额超过255亿元。
诚然,一个成熟的造车企业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这个时间尺度可以以百年为计,还需要庞大的经验储备以及产品效应带来的品牌价值。但财大气粗的恒大明白,凭借庞大的资金优势可以在事实上大大缩短这一历史进程。
而恒大造车的底气简言之,只有一个字,就是钱。也正是庞大的资金储备才能使其迅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汽车体系,并完成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7月15日,恒大健康(00708.HK)公告,公司普通股股份每手买卖单位将由5000股降至500股,自8月6日起正式生效。按15日收市价23.75港元/股计算,投资门槛将从11.875万港元直接降至1.1875万港元。
因此,恒大健康此番更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是旗下汽车业务链条的逐渐成熟,恒大 造车进入快车道;其次则是新能源股的利好影响;第三则在于给予投资者更大的投资信心,便于吸纳中小投资者入局,提升融资规模与融资效率。
毕竟即使对于财大气粗的恒大来说,超200亿元的前期投资与远超千亿元的行业布局以及不断拉大的亏损规模也并非不痛不痒。因此,对于恒大而言,只有成功才是证明价值的的唯一手段。只是恒大的造车之路会与先前的“买买买”一样,一路通畅吗?
易名恒大汽车,标志着恒大的造车之路向前更进一步,“豪横”的买买买之路在事实上缩短了恒大与传统造车企业的技术储备与经验积累的差距,但如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力才是恒大的难题。毕竟,在新车还未上市之前市值就飙升至2000亿元级别的造车企业也仅恒大汽车一家,决定恒大汽车成败的关键仍在于产品。